查看原文
其他

校园丨葛有彦:五朵金花今何在

葛有彦 新三届 2019-06-06


老编的话:今年是恢复高考40周年。新三届大学生即77、78、79级通常被视为一个群体,聚集了“文革”十年被耽误的人才。新三届以平均6%的超低录取率,成为中国当代史上难以复制的一代。

他们有怎样的高考故事?他们的校园生活如何度过?本号特辟“卌年”和“校园”专题,征集新三届学子记录高考历程和大学生涯的文图稿件,共同分享新三届人永志不忘的那一段如歌岁月。



作者简介

本文作者


      葛有彦,1947年生于河南济源北官庄,1963年从济源五中考入郑州一中,1966年支边援藏,风雪高原10年;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,1982年分到河南农业厅,1984年应聘山东德州农村发展学院,任学院党委委员,系党总支书记兼副主任,1988年到河南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,负责资金项目工作;曾获国家、省级奖多次,参加编写经济类书籍3本,发表学术论文、译文,文学作品、评论数十篇。


原题

五朵金花今何在

——回忆我们班的女生们

 

幸福的重聚。中间是黄西谊,两边是谁?

   

人民大学农经管理专业78级共46名同学,女生只有五个,但却撑起了我们班的半边天。他们无论在学习、军训、劳动、文体及其他活动中,表现都很优秀。我们的班长赵荣超曾写过一篇《我们班的五朵花》,登在《中国人民大学》校报上,后来《中国青年报》也转载了,我们班的五朵金花影响更大了,她们是:陈克、单红、赵萍、徐翔、黄西谊(按姓氏笔画)。

 

黄西谊:

我认识的第一个人大同学    

  

1978年10月20日,我从河南济源的王屋山下走进了人民大学的校园。

 

在农经系新生报到处,我们的班主任解红老师,还有系办公室的张秀华、邢杰老师帮我办理了入学手续。

 

见到我对校园环境不是很熟悉,一位年轻的女同志,我想可能是系办公室工作人员吧,帮我提着装洗脸盆、书籍的网兜,把我送到红三楼宿舍,告诉我靠窗的那个上铺是我的床位。

 

我把行李放下后,对她说:“老师,谢谢您!”

 

她没等我说完,就不好意思地笑着说:“我不是老师,也是今天才来报到的。”听了她的话,我才知道她也是我们班的新同学。

 

  入学后,我们班分了4个小组,我有幸担任了第四组的组长,黄西谊也分到我们组。她的家在北京,入学前是北京第二棉纺厂工人。她虽然年轻,却颇有才气。在我们班里,她不仅学习好,而且文学功底深,书法方面也很有造诣,写得一手好字,还具有艺术表演的天赋,同学们称她才女。

 

 大二时,学校在八百人大教室举行文艺晚会。班长赵荣超编了一个小品:女儿考上人大,向父母报告喜讯。黄西谊演母亲,范剑平演父亲。当黄西谊喊着“老头子”,范剑平专注地听着收音机,从幕后走出来时,台下响起一阵阵热烈的掌声。黄西谊惟妙惟肖的表演,把一位母亲听到女儿考上人大的消息时的情景,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观众面前,得到了很多同学的好评。

 

我记得我们系79级的尹成基同学曾对我说:“那个演母亲的演得太好了,她的眼睛好像会说话,把母亲演活了。”这是一次很成功的演出,可惜的是没有留下剧照。不过还好,我还有一张我们班参观北京植物园时的照片,依稀可见黄西谊当年的风采。


1979年秋,同学们参观北京植物园。左起黄西谊、赵荣超、葛有彦。

 

 大学毕业后,黄西谊被分配到中国社科院农经所《农经问题》编辑部,1985年我到北京出差还见过她,听说她和人大哲学系78级的一位同学结了婚,以后又听说他们到国外发展,黄西谊在英国完成博士学业后,在利兹大学图书馆工作,现定居在英国第三大城市利兹,那里早在16世纪就是英格兰最大的毛纺织业城镇,现已是英国主要的金融中心之一。


二十多年过去了,她现在和我们虽然远隔千山万水,但入学时带我去宿舍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,她晚会上那爽朗的笑声犹在耳旁回响。

 

徐翔:

江南姑娘成了大学校长    

 

 我们班的五朵金花,有四位入学前家在北京市,只有一位家在外地,她就是徐翔,一个来自江南水乡的姑娘,入学前是南京港务管理处五作业区工人,听她说是车工,主要搞机械维修工作。入学后她也分在我们第四组,这样,我们班的五朵花,我们组就有了两位。


 左二为成仿吾校长,左三为徐翔,左四为黄西谊。   


 入学不久,有一次我们组在红三楼宿舍开讨论会。成仿吾校长来西郊校园视察工作,看望新入学的同学们。当成老来到我们宿舍时,校报记者拍摄下非常珍贵的那一瞬间,照片登在当时的《中国人民大学》校报上。成老和我们在一起,徐翔就坐在成老的身边。成老对刚踏入校门的新生寄予殷切的期望,徐翔可能也没想到许多年后,她也会成长为一个大学的校长。

    

 大二春季的一个星期天,我们组的同学们骑自行车,带着铝锅,到樱桃沟野炊。我们的网兜里装着蔬菜、粉条、香肠、豆腐干、调料等,在春风里来到大自然中。男同学们检来柴禾,把铝锅里盛上樱桃沟的泉水,用三块石头支起铝锅生着火,徐翔在清清的泉水中洗净蔬菜,在饭盒盖内切好香肠、豆腐干,在锅里勾好粉芡,该下锅的都适时下锅,加入多种调料,很快就做出了一锅颇具江南风味的青菜香肠豆腐汤来。


比翼双飞。左起徐翔、王凯。


我们吃着面包喝着汤,好像从来没有吃过这么香的美味佳肴,觉得再没有这么鲜美可口了。这次野炊,徐翔同学初显身手,她的厨艺出人意料的好。

    

 徐翔是位聪慧文静的姑娘,不仅勤于思考,而且善于读书,同学们好像没见她花费多少时间,但学习效率极高,学习成绩极好。在一次英语比赛中,她取得了全校第二名的好成绩,学校还奖给她一本英汉辞典呢。


幸福的徐翔。

    

大学毕业后,徐翔和我们班来自安徽怀远县的王凯同学,双双考取南京农学院农经系的研究生,这是我们班中唯一恋爱成功的一对,后来这两个相爱的同学结婚了,一同在南京农学院(后改为南京农业大学)任教,在教学和科研的领域里比翼双飞。


王凯曾到国外深造,完成博士生的学业,回国后继续任教,现已是知名的博士生导师了。徐翔从南京农大的普通教师、教研室主任、系主任、经贸学院院长,一步步走过来,现在已是南京农大副校长,成为一位知名的学者、博士生导师和高校管理者。


作者和徐翔(右)在农经系同学生日聚会上。

 

赵萍:

辛勤耕耘在人大校园里    

 

赵萍入学前是北京帆布厂工人。大学时,我们虽然不是一个组,却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。她是一位优秀的共青团员,积极参加班级活动,热心帮助同学。她的功课很好,特别是高等数学更好,没有什么题可以难住她,在我眼里,她是一个数学奇才。经常有同学向她请教数学问题,她总是耐心地给同学们解答,我也是其中一个受益者,她给我讲解数学难题的情景,现在还历历在目。

 

78级新生入学时,学校房子紧张,北京同学没有安排宿舍,全部是走读,风里雨里骑着自行车来上学。赵萍根据北京同学的走读生活和我们班的一些“校园故事”,编写过一个表演唱节目,她和我们班的女同学们在文艺晚会上演唱得非常精彩。

 

“春天里来百花开,自行车铃儿响叮当,走读生活好风光,没宿舍也要把学上,也要到课堂,哪怕老天玩那鬼花样……”

 

“夏季里来好太阳,好太阳来当头照,找到咱们的牛皮王,自称力气世无所,掰手腕子战果真辉煌,输给了小姑娘……”

 

“秋季里来秋风爽,戒烟运动好兴旺,夸一夸戒烟先锋将,冬去春来知多久,决心书写了八百张,空炮放得响……”

 

“冬季里来梅花放,今年梅花格外香,不信你问问朱班长,你看他脸上放红光,一天到晚喜洋洋,原来他要当新郎……”


人民大学博导赵萍(右)。

 

赵萍编写的这个表演唱节目朴实生动,而且很风趣,非常生活化,使我至今难忘。

 

大学时期的赵萍,是一个具有学者潜质和风度的人,一个踏踏实实做学问的人。她很勤奋,潜心读书,认真思考,在科学的路上不断求索。

 

大学毕业后,赵萍考取了人大农经系的研究生,师从张象枢老师,完成研究生学业后,她留校任教,辛勤地耕耘在人大校园里,现在工商管理学院,工作在教学第一线,除给本科生上课外,还带出了一批批优秀的研究生,她现在已是知名的博士生导师了。

 

毕业二十余年来,我们班举行过5次聚会,几乎每次都会见到她的身影。她无论多么忙,都会赶过来和同学们相聚。

     

单红:

年龄最小的她成了

澳大利亚的国家公务员

 

我们班的五朵金花中,单红的年龄最小,入学前她是昌平县阳坊公社的知青,父母在北京地质学院工作,家庭环境的熏陶和知青生活的磨炼,使她不仅聪颖活泼,性格开朗,而且非常坚强,很有毅力。

   

单红不仅学习好,而且喜欢文体活动,歌也唱得特别好,很有韵味。1981年春,我们班集体活动,去潭柘寺春游。她在游人中发现了歌唱家李光羲夫妇,就走过去和两位老师交谈,请教音乐方面的问题。她和我们班的金花们,还与李光羲夫妇合影留念呢。

 

就在那一天,我们班离开潭柘寺,又去到西山八大处风景区,在那里有同学拍摄下一张我们班珍贵的集体照,五朵金花尽在其中。


1981年春,同学们春游西山八大处风景区,后排左五起:陈克,徐翔,赵萍,黄西谊,单红。

     

我们班的女同胞只有五位,却撑起我们班的半边天,这不是一句套话,确是如此。前面谈到班长赵荣超编写的小品,剧中3个角色,女同胞扮演的就有两个。范剑平演父亲,黄西谊扮演母亲,而考上人民大学,向父母报喜讯的女儿,就是单红扮演的。

 

舞台上,她那逼真而又朴实的神态,活脱脱就是剧中的那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,把剧中人考上人民大学后的喜悦、激动,向父母感恩的情景,表现得活灵活现,令人叫绝。

 

大学毕业后,单红被分配到农业部农垦局财务处工作。她结婚后,和爱人到国外发展,现定居在澳大利亚的首都,有“大洋洲花园”之称的堪培拉,在联邦政府的农业与资源经济管理部门工作。

 

2002年,我们班毕业20年后再相聚,在北京听她讲述了出国后艰苦奋斗的经历,先是打工,做家教,还做过清洁工等多种工作,她一方面过语言关,适应异国的生存环境,同时又充实和提高农业经济管理诸方面的专业知识,并与当地农牧渔业生产的实际情况相结合,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愿望,进入国家机关,成为澳大利亚联邦政府的工作人员。

 

 单红在政府机关中,对自己所负责的那份工作兢兢业业,在家庭生活中,对孩子的教育也很有自己的想法。她带女儿回北京探亲期间,为了让女儿亲身体验国内同龄人的学校生活,她和一所学校联系后,让女儿到学校里与学生们一起听课和参加课外活动,她还与学校方面就国内和国外教育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交流,当时北京的报纸还做过报道,登有照片呢。

 

陈克:

她曾随同朱镕基总理去河南

     

陈克考入人民大学以前,就已是中共党员,她在北京朝阳区和平街办事处。听说她曾上山下乡到革命圣地延安,在那里度过了一段难忘的岁月。别看她年纪小,可在艰苦的生活中很快就磨炼出来了,不仅学会了当地的许多农活,而且干得有模有样,受到当地乡亲们的称赞,还当过村里的妇女队长,和那里的姑娘、婆娘们相处得很好,她们很听她的话,有话也愿意给她说。


左起:单红、陈克、黄西谊。

 

陈克在大学里不仅学业完成得好,而且非常热心班里的工作,组织能力也很强。经过4年的学习,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,被分配到国家计委商业外贸计划局工农业产品处。她运用大学里学到的专业知识,把自己分管的那份工作做得有声有色,受到领导和处里同志们的好评。她从办事员到科长、处长,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。大学毕业16年后,我们班同学第一次相聚在母校时,她已是国家计委粮食宏观调控办公室副主任。

 

在朱镕基总理的在职期间,国家面临粮食购销体制改革,农村曾一度出现卖粮难,有些粮食收购站压级压价,粮食收购时断时续,农民卖粮排长队。朱总理到产粮大省河南考察和调研,国家有关部委的同志随同前往,其中就有时任国家计委粮食调控办副主任的陈克。


朱总理一行来到河南开封,在朱仙镇粮食收购站考察和调研后,当地的领导请朱总理题词,朱总理当场就写了“敞开收购”四个字,并让贴在粮食收购站门前,此事在河南曾一度传为佳话。

 

 陈克在国家粮食购销体制改革中,很用心地去做好自己分管的那份工作,尽了自己应尽的职责,做出了一定的业绩。随着国家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的进行,国家决定成立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,陈克出任中储粮副总经理。她以一个曾在延安插队的知青,成长为中储粮的一个管理者,走过了漫长的历程,而其中人民大学的那段学习生活,则有着难以估量的重要作用。

 

 回忆起我们班的女同胞们,一张张亲切而熟悉的面孔,在我的脑海里更加清晰了。昔日五朵金花,今朝竞相开放在祖国大地和异国他乡,四季飘香,更加芬芳。


此文写于2007年,编入《七七八八集》,

照片为赵荣超提供,本号获作者许可推送


 

恢复高考卌年:人大系列

葛有彦:两老师监考我一个俄语考生

卜新民:高考带给我的,

是把谷壳去掉变成吃米的身份

陈锡文:人民大学78级报到第一人

吴工圣:一路走来  知恩感恩

吴工圣:我和我们宿舍的七条汉子

孟国治:从打入另册到跃过龙门

王治平:我的大学时代

管士光:回望来时路

李秋零:机会来了就要抓住

北大教授牛军口述当年高考经历

骆小元追忆上大学:生命复苏,心灵飞扬

张河:我的“自助式”高考复习

庞松:我们共同经历的年代

何平:毕业时黄达老师给我题词


记录直白的历史

讲述真实的故事


  长摁二维码  关注新三届

 

   余轩编辑、工圣审读


征 稿


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

主题一:新三届人的高考之路

主题二:新三届人的大学时光

主题三: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

主题四:新三届人的上山下乡

主题五:新三届人的当兵岁月

主题六:新三届人的职业生涯

主题七: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

主题八:反右运动60周年祭 

主题九:新三届人关注的话题

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。

投稿邮箱:1976365155@qq.com

联系人微信号:james_gz7
联系人电话:13570472704
 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